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a.地殼厚度與速度比的變化成反比。b.海拔3千米以上地區(qū)地殼厚度小于Airy均衡模型的預測。c. 沿N30°E方向,東北緣地殼縮短量為250~350公里。
地震學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殼,但它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尚缺乏足夠的證據和一致的認識。
根據不同觀測提供的線索,前人提出了諸如純剪切縮短增厚、雙層地殼疊置增厚、下地殼擠入增厚和地殼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著不同的地表抬升歷史過程和高原側向生長演化過程。
青藏高原東北緣最顯著的抬升發(fā)生在中—晚中新世以后,目前仍處于高原地表抬升階段,因此這里適于青藏高原側向生長和地殼增厚模式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所特提斯研究中心田小波副研究員等人近年來在此背景下對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區(qū)開展了研究。他們利用該地區(qū)固定地震臺網寬頻帶遠震數據,提取接收函數,通過莫荷界面的P-to-S轉換波和多次波振幅疊加掃描,獲得了地震臺下方地殼的厚度以及地殼平均速度比的橫向變化。
同時,他們結合前人的人工源寬角反射折射地殼探測研究成果,通過地殼厚度估算了東北緣地殼的縮短率。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東北緣的地殼增厚主要來自于上地殼的貢獻,如上地殼的純剪切增厚或上地殼北向仰沖的簡單剪切疊置增厚,而下地殼的底部與地幔巖石圈并未明顯縮短。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14-12-01 第6版 進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