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揭秘中國劃時代的海洋綜合考察船“科學”號 新華社記者 馮琦 編制
“科學”號科考船2月9日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溝附近海域投放熱流探針,以獲取海底熱流信息??蒲腥藛T將其比喻為給海底“量體溫”。
熱流項目作業(yè)組負責人宋永東介紹說,“量體溫”所使用的“體溫計”是一根7.5米長、自重965千克的熱流探針。從“科學”號后甲板處由鋼纜放入海底后,憑借額外增加的500千克配重,這支“體溫計”可以豎直插入洋殼表層,也就是億萬年來形成的海底沉積層中。
“當熱流探針的姿態(tài)滿足條件時,探針上的22個溫度傳感器會被自帶電源瞬間加熱,并記錄降溫過程中每秒溫度值?;厥蘸?,根據(jù)傳感器獲得的海底沉積物原位溫度梯度和熱導系數(shù),我們可以推算出海底熱梯度的分布情況,”宋永東說。
海底熱梯度是指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熱量向海底表層擴散的狀況。根據(jù)海底熱流值結合深層地震等地球物理資料,科研人員可以探究洋殼俯沖活動的特征。按計劃,“科學”號本航次將在14個站位投放熱流探針,橫跨雅浦海溝區(qū),探測區(qū)水深在兩千米至五千米之間。
據(jù)隨船執(zhí)行科考任務的中科院海洋所副所長李鐵剛介紹,全球地質(zhì)構造最活躍的區(qū)域在板塊邊緣。西太平洋不僅是研究板塊俯沖過程的“天然實驗室”,也是對中國近海環(huán)境影響最大的海域。
他表示,中國科研人員計劃在未來幾年內(nèi)對西太平洋進行持續(xù)研究,通過熱流探測、巖石取樣等多種手段了解深海巖石圈構造特征,以便加深對太平洋板塊結構和海山演化的認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wǎng)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wǎng)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