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別看這比例不高,但是小麥中高營養(yǎng)價值的生理活性成分都集中于此。更可貴的是,20%的純糊粉層相當于全糧的營養(yǎng),是小麥中的精華所在,又被稱為小麥中的‘軟黃金’?!眮碜哉憬锌圃簯眉夹g研究院嘉興中俄科技轉化中心(以下簡稱嘉興中俄轉化中心)主任吳亮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糊粉層是小麥籽粒中極富營養(yǎng)的部分,富含蛋白質、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多種礦物質,如鉀、鎂、鐵、鋅、硒等為人體所必需,是對抗富貴病的理想主食來源。但糊粉層與小麥皮層緊密粘連,極難分離,所以在制面粉的過程中一般和外表皮一起剝離,成為小麥麩皮,而麩皮口感粗糙,令人難以下咽,通常會在制粉過程中盡量除凈以保證面粉的口感。在這一過程中蘊含在糊粉層中的營養(yǎng)也隨之被丟棄,成為動物飼料。
針對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有辦法——經過幾年的努力,吳亮團隊實現了小麥糊粉層項目的產業(yè)化。
中俄兩國科學院智慧結晶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發(fā)現小麥糊粉層的機理后,國際食品巨頭企業(yè)紛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糊粉層商業(yè)化應用研究,至今尚未取得工業(yè)化突破。
嘉興中俄轉化中心的科研團隊與俄羅斯科學家聯手攻關。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俄羅斯科學院的科技成果,在全球率先開發(fā)出一種利用機械物理方法從麩皮中大規(guī)模、低成本分離小麥糊粉層的獨特技術。
“我們形成了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自主知識產權,已申請了12項發(fā)明專利。前期我們融資2000萬元,為了小麥糊粉層的產業(yè)化成立了山東知食坊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眳橇琳f,“在山東泰安中科院產業(yè)基地內,我們建成了全球首條小麥糊粉層產業(yè)化示范線。”
吳亮說:“小麥糊粉層不僅能全面提高國民健康水平,預防富貴病,節(jié)約大量醫(yī)保經費,同時還能無形中替代糧食,從另一個層面保障了我國糧食安全,滿足了國家的戰(zhàn)略需求?!贝送?,小麥糊粉層是農業(yè)龍頭項目,可充分利用麩皮大幅度提高小麥附加值,實現循環(huán)經濟。
小麥糊粉層也是國際上公認最好的全谷物食品,而全谷物食品正是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及歐盟大力推薦的健康食品,已成為歐美食品的主流趨勢。以被稱為人體必需的第七大營養(yǎng)元素的膳食纖維為例,小麥糊粉層中的膳食纖維含量接近40%。而我國目前以糖尿病為代表的富貴病高發(fā)的首要原因是飲食結構不合理,精制米面和油脂食用過量,而膳食纖維嚴重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知食坊用小麥糊粉層制作的沖調食品每份即可補充12克以上的膳食纖維,加上其他豐富的營養(yǎng)素,能夠顯著改善便秘、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是對抗富貴病的理想主食。
吳亮說,由于采用機械物理方法分離小麥糊粉層,知食坊率先制備出了完全安全的基礎天然營養(yǎng)食品原料,一經面世便引起了多家世界500強食品行業(yè)巨頭的合作邀請,提出技術轉讓、合資建廠、共建研發(fā)中心和學術交流等多種合作方式。
吃得安全還要吃得健康
小麥糊粉層作為一種基礎的天然食品原料,可廣泛應用于各種低碳、健康的食品和保健品中,可改變人們的飲食習慣、預防富貴病。吳亮將其稱為“面粉2.0”,為我國《食品工業(yè)“十二五”發(fā)展規(guī)劃》中提出的,從“吃飽、吃好”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轉變提供了一項基礎性的重大產業(yè)成果。
吳亮說,用該技術開發(fā)的超級全麥面粉,既保留了全麥面粉的健康、營養(yǎng),又克服了現有全麥面粉口感不好、發(fā)酵性差、保質期短的缺陷。而且,其加工工藝簡便,成本僅為現有全麥面粉的一半,已成為我國健康領域或面粉行業(yè)轉型升級的核心技術。
“如果進一步以此技術為核心,聯合育種專家培育糊粉層含量高的小麥品種,提高畝產的效益,未來可大幅度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形成種植—分離—加工—應用的全產業(yè)鏈。”他說。山東地區(qū)是我國的小麥主產區(qū),知食坊有望成為龍頭企業(yè),在3~5年內形成規(guī)?;男←満蹖赢a業(yè)集群。
“知食坊公司”是由中科院的科技人員組建的高科技創(chuàng)新企業(yè),無論是創(chuàng)業(yè)團隊、創(chuàng)業(yè)模式,還是科技成果及產業(yè)方向,都體現了中科院面向國民經濟主戰(zhàn)場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將為國家轉變經濟發(fā)展模式、實現創(chuàng)新驅動添磚加瓦。
“未來數月,我們即將獲得大筆融資,用于小麥糊粉層相關產品的生產與推廣,加速這一重大科技成果走向市場,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眳橇翀远ǖ卣f,“我們希望能夠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之路,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技術創(chuàng)新模式,實現中國的‘互聯網+制造業(yè)’的工業(yè)4.0?!?/p>
(原載于《中國科學報》 2015-05-04 第6版 進展)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