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4月30日,中新社記者走進尼泊爾“4.25”大地震受災嚴重的巴德崗市,眼前出現(xiàn)多處災情,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遺產遭損毀,多處民居坍塌,不少家庭親人不幸遇難。中新社記者 陳文 攝

2015年4月25日,聯(lián)合國訓練研究所業(yè)務衛(wèi)星應用項目(UNITAR/UNOSAT)拍攝尼泊爾加德滿都Dharahara塔在地震中被毀的衛(wèi)星圖。圖為地震后。
正在尼泊爾參與救災的中科院專家工作組4日透露,中方專家通過遙感衛(wèi)星解譯發(fā)現(xiàn),尼泊爾臨近中國西藏的拉蘇瓦(Rasuwa)地區(qū)發(fā)生多處山體滑坡,其中最大的一處導致河道堵塞,形成面積約0.3平方公里的堰塞湖。
中科院地震災害調查評估工作組向中新社記者提供的一份報告顯示,通過中國高分一號遙感衛(wèi)星解譯,拉蘇瓦地區(qū)沿中尼公路向吉隆口岸方向山谷兩側發(fā)生多處山體滑坡,所形成的堰塞湖直接威脅下游村莊和道路安全。
中科院專家組領隊崔鵬院士向尼泊爾副總理高塔姆介紹了中方調查結果。高塔姆表示,感謝中國科學家在尼災區(qū)開展技術援助,希望尼中專家密切合作,為尼泊爾地震減災貢獻力量。
目前,中科院地震災害專家、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學者等正在災區(qū)進行公路損毀野外調查。
此外,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已從西藏樟木口岸進入尼泊爾,目前正努力搶通中尼公路樟木口岸至加德滿都114公里路段。這是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大隊首次出境實施跨國救援。
截至4日下午,尼泊爾“4·25”大地震已導致該國7276人遇難,14362人受傷,數十萬房屋倒塌或損毀。
據尼泊爾國家地震中心測定,周一早晨尼北部山區(qū)再次發(fā)生4.2級余震,首都加德滿都有震感。截至當天,尼泊爾已記錄到134次里氏4級以上的余震。專家提醒,余震有可能導致次生地質災害發(fā)生。
目前加德滿都商業(yè)逐漸恢復,防疫工作正在展開,部分區(qū)域交通、電力、飲用水等恢復正常。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