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1952 年以來邛海水深變化
近日,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員陳寧生課題組對青藏高原東南緣西昌邛海流域人類活動特征、全新世以來邛海泥沙淤積、全新世以來山地侵蝕和泥石流發(fā)育特征等進行相關性分析,對人類活動促進侵蝕和淤積作用提出了新的認識。
山區(qū)地震活動、極端氣候和人類活動是控制流域的侵蝕、淤積和泥石流災害的核心因素。例如2010年和2013年極端降水作用下,汶川地震導致區(qū)域侵蝕、淤積與泥石流極大地增加。如何將侵蝕、淤積拉在一個區(qū)域內研究其相關性,并定量揭示人類活動的促進作用是目前地表過程研究的難點問題。
該研究以青藏高原東南緣的邛海流域作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研究侵蝕、淤積及泥石流增加的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揭示人類活動對侵蝕、淤積和泥石流發(fā)育的促進作用。研究揭示:邛海流域全新世以來剝蝕速率為0.82mm/a,1952年以后邛海泥沙淤積速率明顯加快,這一時段流域的剝蝕速率達1.82mm/a;侵蝕和淤積量增加與區(qū)域內山洪泥石流頻繁發(fā)生密切相關,1998年7月6日發(fā)生的泥石流輸移的固體物質就達53萬立方米,輸移的固體物質為侵蝕和淤積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邛海盆地的演化與世界上許多盆地的演化相近,經估算,在自然情況下邛海的壽命約1268年,而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邛海的壽命約572年,邛海消亡后取而代之的是“邛海平原”。
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自主支持項目的聯(lián)合資助下,其成果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The Holocene上。
?。ㄔd于《中國科學報》 2015-06-15 第6版 進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