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近日,2016CfA@USTC暨基金委“星系和類星體”創(chuàng)新群體專題系列研討會——引力與宇宙學青年學術研討會在安徽合肥開幕。這場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fā)起的青年學術論壇,吸引了來自全國各高校近百名宇宙學、天文學等相關領域的青年研究人員。
國內與引力和宇宙學相關研究的活力在此次會議上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但如此繁盛的圖景是否只是跟風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的一時熱度?國內引力波探測研究路在何方?
有人做才會提高
關于這一波研究熱浪是否意味著跟風,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程福臻看來,LIGO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對中國,乃至全球相關領域的研究都有促進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內研究是一哄而上的跟風。
回憶起國內在引力波相關領域的研究歷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張楊如數家珍?!白畛踝饕Σㄑ芯康拇_實很少?!睆垪钫f,但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引力波研究已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引領下有所推進。
作為一直堅守引力波理論研究的一名研究人員,張楊自2003年左右便開始帶領團隊對原初時期宇宙的引力波進行了詳細而系統(tǒng)的計算。據介紹,北京師范大學也在同一時期開始專門的引力波理論研究。
雖然國內引力波理論研究已有30年的歷程,但張楊坦言:“國內對引力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團隊很多,但專門進行引力波研究的團隊并不多?!笨吹皆S多研究人員,特別是青年學者對引力波和天文學產生興趣,張楊感到很欣慰。
無論是程福臻還是張楊,對于國內出現(xiàn)的引力波及相關領域的研究熱潮,都是樂見其成。“只要有人在做,學問就會越來越扎實,學術氛圍和品位才會更加提高?!睆垪钫f。
實驗經驗須積累
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驗探測,引力波研究的推進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的積累。LIGO引力波探測帶來的一大益處在于,許多科研機構對引力波研究的價值有了全新的認識。
有青年研究人員表示,他所在單位一度希望他轉到其他研究領域,而正是LIGO的探測結果讓他“保住了飯碗”,得以繼續(xù)在引力波相關領域進行探索。
據北京師范大學引力波與宇宙學實驗室研究人員張帆介紹,LIGO的地面激光干涉實驗精度要求很高,“每一個方面都要做到極值”才獲得了最終的實驗結果。
在張楊等人眼中,這樣的技術極值也正是我國引力波探測的不足之處。據張楊介紹,國內在引力波理論研究領域雖有多年經驗積累,但遺憾的是由于實驗費用高昂、出成果周期長等因素,相關實驗在國內曾屢屢受挫,實驗經驗的積累也受到制約。
鑒于此,程福臻認為如今引力波探測計劃的推出十分必要。張楊也表示贊同。在他看來,引力波探測實驗會推動諸多領域的共同進步,探測實驗中所涉及的幾大系統(tǒng)所需的技術,都會在實驗摸索中得到錘煉。
因而,引力波探測實驗中有廣闊的空間尚待探索,但這也需要不同領域研究人員各展所長、分工協(xié)作才能實現(xiàn)。
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吸引人才
人才是推動科學不斷進步的一大核心要素,引力波相關領域的研究亦是如此??上驳氖牵噍^于發(fā)達國家科研經費支出不斷下滑的趨勢,中國科研環(huán)境對海外求學的高端人才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現(xiàn)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系教授蔡一夫看準了國內科研良好的發(fā)展勢頭,于2015年回國從事引力波研究。他坦言,該校前輩們多年的學術積淀和開放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成為他回國做科研的決定性因素。
科學研究上的一脈相承,還需要更多后生力量付諸實踐。因而,張楊、程福臻等老一輩科研人員十分重視為青年科研人員塑造良好學術氛圍。
張楊為更多青年人才從海外學成歸國感到欣慰,但也感到相關領域對國內大學生吸引力不足,由此來學科長遠發(fā)展的人才儲備隱憂。
“許多學生入學會選擇物理學的其他研究領域,而放棄天文物理學?!睆垪钫f,這一方面是因為學生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另一方面也與浮躁的社會氛圍密切相關?!昂芏鄬W生以為天文學研究就是要到偏遠山區(qū)進行觀測,認為畢業(yè)后的就業(yè)前景不佳?!睆垪钫f。
針對當下國內天文學生源不多的現(xiàn)狀,張楊希望能夠在大學生入學時給予更多的宣傳引導,讓他們認識到天文學的魅力,投身相關研究領域,以便為諸如引力波探測這樣的重大、長遠研究提供人才保障。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