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播報
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由這兩種細菌引起的感染,已經成為世界性的衛(wèi)生難題。大腸桿菌能夠輕易地讓人體出現(xiàn)腹瀉、嘔吐、發(fā)熱等一系列食物中毒的癥狀。
近日,中科院蘇州醫(yī)工所董文飛團隊改良了一種磁介孔納米粒子,應用到抑菌材料上,就能讓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和革蘭氏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無處遁形”。
納米粒子“顯神通”
在健康醫(yī)療、化妝品和食品領域,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細菌感染和細菌污染問題。雖然檢測手段不斷發(fā)展,消毒技術也得到長足進步,但病原性細菌的精確測量和有效清除仍面臨巨大挑戰(zhàn)。
蘇州醫(yī)工所戰(zhàn)略規(guī)劃處處長、檢驗室常務副主任董文飛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目前科學界都在通過改善多功能平臺,尋求獲得較高細菌捕獲效率的方法,同時進行細菌檢測和清除。”
據董文飛介紹,傳統(tǒng)的磁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粒子是核殼結構,納米粒子磁性差,比表面積小,載藥能力弱,在實際應用方面受到了嚴重制約。2011年,董文飛通過一鍋法合成出了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粒子。
團隊成員常智敏解釋道:“一鍋法就是一步反應,將反應原料一起投入到反應容器中,一步得到產物。這種合成方法操作簡單、反應時間短,且以純水作為反應溶劑,更加安全環(huán)保,為工業(yè)化生成提供了便利?!?/p>
而團隊最新改良的磁介孔納米粒子(Janus MSNs),由具有各向異性的CTAB擔載氨基修飾。常智敏說:“CTAB有殺菌性能,能有效消除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和革蘭氏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同時,納米粒子表面帶有正電荷,細菌表面帶有負電荷,通過靜電作用,可以實現(xiàn)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捕獲及分離目的?!?/p>
傳統(tǒng)的裸磁性納米顆粒由于殺菌藥物負載容量有限制,細菌捕獲效率低,應用范圍受限。而磁性納米平臺具有杰出細菌捕獲、分離和清除性能,這些多功能平臺可能會極大促進臨床診斷、環(huán)境檢測和食品安全領域的發(fā)展。
“實驗證明,我們開發(fā)的Janus型磁介孔二氧化硅納米粒子在細菌的結合捕獲分離、抑制方面有極好的表現(xiàn)。同時,也在癌癥的治療、診斷上展現(xiàn)出了極好的潛能?!背V敲舯硎?。
研發(f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學儀器”
在團隊成員李力的腦海中,他清晰地記得團隊申報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fā)重點專項時的場景:“項目屬于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在申報階段,董老師帶著我和葛明鋒博士,連續(xù)三天寫材料寫到了凌晨3點,反復斟酌和修改,對腦力和體力都是考驗?!?/p>
今年8月份,董文飛團隊申報的“大視場生物成像分析儀項目”成功立項,項目包含8個課題。“四項儀器開發(fā),四項技術應用?!倍娘w對記者說。
李力說:“項目首先要確定技術方案,認真研讀申報指南后,我們決定采用離軸三反光學系統(tǒng),攻克大視場高分辨離軸反射式光學系統(tǒng)設計技術、大面陣高分辨探測器和大面積單層細胞推片技術三個關鍵技術,從而開發(fā)出新型大視場高分辨生物成像分析儀?!?/p>
對采用的新技術,李力打了個比方:“離軸三反光學系統(tǒng)主要應用在衛(wèi)星遙感方面,我們要研發(fā)的系統(tǒng)是觀察微小的稀有細胞,就相當于利用衛(wèi)星在天上觀測地面的技術,來實現(xiàn)用顯微鏡尋找稀有細胞。這在技術上是相通的,只不過從宏觀變到了微觀應用。”
在尋找稀有細胞的實驗中,熒光標記非常重要,熒光強度高的熒光染料是實現(xiàn)細胞標記的關鍵。“熒光標記我們以前沒做過,自己心里也沒底,在申報項目之前,我們做了大量前期試驗,測試了十來種熒光染料,最終找到了合適的材料?!?/p>
李力表示,目前該材料是商用性質,隨著后期項目開展,團隊計劃自己開發(fā)這類強熒光染料。
在董文飛心中,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功能健全、質量穩(wěn)定可靠”的大視場生物成像儀器非常有必要?!澳壳皥F隊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高次非球面離軸光學成像、大面陣高分辨探測器和大面積單層細胞推片等關鍵技術的研發(fā)工作,特別是大面積單層細胞推片技術,我們計劃在今年春節(jié)之前形成工程樣機?!倍娘w表示。
年輕有“拼勁”的團隊
董文飛的研究團隊2014年成立,短短三年時間,已經擁有13名成員?!半m然我們的團隊非常年輕,但大家有沖勁也有拼勁?!倍娘w這樣評價自己的團隊。
自團隊成立,就形成了固定的“午餐交流”時刻。常智敏說:“董老師基本中午都和我們一起吃飯,聊科研、聊工作,每周三晚上還會對一周的工作成果進行匯報總結,研讀最新的國內外科研成果。”
在常智敏眼中,董文飛是一位“非常熱愛科研工作,對科研的態(tài)度極其嚴謹”的老師。在董老師的帶動下,整個團隊也形成了輕松、嚴肅的科學氛圍。
在研究開發(fā)Janus型磁介孔納米粒子時,由于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很少,能夠給團隊提供借鑒的理論依據并不多,大家的工作開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研究過程中,團隊成員檢索了大量資料,推導很多公式,優(yōu)化合成反應,最終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據董文飛介紹,團隊未來會繼續(xù)在細菌及細胞的特異性識別和捕獲研究中加大投入力度,開發(fā)多種類的功能性納米材料,擴大現(xiàn)有納米材料的應用范圍,“我們將重點研發(fā)診治一體化納米粒子、稀有細胞富集和檢測技術和大視場生物成像分析技術。”
作為團隊骨干成員之一,常智敏也對即將開展的研究充滿信心:“我們會關注納米粒子在癌癥、白血病領域的應用。例如稀有細胞富集和檢測技術,可以檢測到循環(huán)腫瘤細胞轉移,有效檢測癌癥復發(fā)的情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