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人類深空探測技術飛速發(fā)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進展如何?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徐帆江在9月20日開幕的第三屆北京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論壇上表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對火星開展繞、落、巡科學探測。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總設計師張榮橋同日在這個論壇上說,計劃于2020年前后實施的中國火星探測工程目前正按計劃穩(wěn)步推進,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收集火星的空間環(huán)境、形貌特征、表層結構、大氣環(huán)境等重要數據。
據介紹,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探測器總共有13種有效載荷,其中環(huán)繞器7種、火星車6種。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收集火星的空間環(huán)境、形貌特征、表層結構、大氣環(huán)境等重要數據。
徐帆江說,中國自2004年實施探月工程以來,圓滿完成了嫦娥一號至嫦娥三號的科學探測任務,獲得了大量科學探測數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學成果。特別是利用嫦娥三號科學探測數據,中國的科學家們首次解譯了著陸區(qū)月壤和月殼淺層結構特性,發(fā)現了一種新型玄武巖;這些成果都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和評價,很多成果都屬于國際首次。在未來的幾年里,嫦娥五號還將采集2千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并開展實驗室研究,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對火星開展繞、落、巡科學探測,這些空間探測計劃都必將進一步豐富和深化我們對月球、火星的科學認識。
本次論壇為期3天,主題內容包括2030年前主要航天國家關于月球、火星和小行星探測規(guī)劃;行星科學研究的新進展和未來五到十年的熱點問題;月球和其他地外天體返回樣品研究的方法、手段和科學進展;深空探測新方法與有效載荷新技術。
北京月球與深空探測國際論壇是由中國科學院主辦、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承辦的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