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中國生物物理學會11月3日公布2017“貝時璋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前所長王書榮、劍橋大學教授湯姆·布倫德爾(Tom L Blundell)等中外學者共獲殊榮。
“貝時璋獎”設立于2009年,以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貝時璋的名字命名。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已成為中國生物物理學領域的最高獎。
獎項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貝時璋獎”、“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和“貝時璋國際獎”。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棟才、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終身教授謝曉亮、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大隅良典等知名學者均曾榜上有名。
2017“貝時璋獎”授予王書榮,以表彰他在視覺系加工的神經回路和機制方面的貢獻。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石發(fā)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的宗偉健,分享了2017“貝時璋青年生物物理學家獎”。
2017“貝時璋國際獎”得主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劍橋大學教授湯姆·布倫德爾。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介紹說,布倫德爾爵士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早進入中國并與中國生物物理學界進行合作的前輩之一,他長期關注中國科學研究發(fā)展,多次出席在中國舉辦的學術會議,并就中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建設和發(fā)展提出創(chuàng)造性的建議。
饒子和還表示,當前中國生物物理學迎來發(fā)展機遇,特別是X光自由電子激光和冷凍電鏡技術方法取得重大突破,標志著以超大分子復合物為靶向細胞的新藥研發(fā)將迎來新浪潮。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