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圖為“數字月球”云平臺。
我國科學家正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月球科學研究領域。
在2025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yè)博覽會期間,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于8月29日發(fā)布“月球科學多模態(tài)專業(yè)大模型V2.0”。這一嵌入式專業(yè)大模型的構建,為“數字月球”云平臺賦予了高效運轉的“智慧大腦”。
人類研究月球地質演化,需依靠對撞擊坑等地質構造的分析。而撞擊坑的數量、大小、深淺、形態(tài)等特征,是解析月球撞擊歷史以及撞擊效應的關鍵依據。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建忠介紹,目前,月球上識別出的直徑1公里以上的撞擊坑已超100萬個,直徑1公里以下的撞擊坑數量至今無法精準統(tǒng)計。若完全依賴人工識別,要完成所有月球撞擊坑的排查,“幾乎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任務”。
月球專業(yè)大模型的應用大幅提升了科研效率,科研人員只需輸入月球撞擊坑圖像及相關問題,專業(yè)大模型便能解答該撞擊坑的形態(tài)、尺寸、形成年代等問題,并同步給出完整的文字描述。
發(fā)布會上,劉建忠介紹,在專業(yè)大模型的研究過程中,已建立了全面系統(tǒng)的多模態(tài)數據標注規(guī)范,構建了包含超8700個月球撞擊坑、7272個月球其他構造的帶標簽指令數據集。“模型訓練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眲⒔ㄖ冶硎荆按竽P驮谧矒艨幽甏诸惻c亞類劃分任務中的準確率達88%,在月球構造自動識別任務中準確率達93%?!?/p>
按照項目規(guī)劃,“數字月球”云平臺將于2027年完成建設,并面向全球開放共享。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