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況簡介
1949年,伴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科學院成立。
作為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高新技術的綜合研究與發(fā)展中心,建院以來,中國科學院時刻牢記使命,與科學共進,與祖國同行,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才輩出,碩果累累,為我國科技進步、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更多簡介 +
院領導集體
機構設置
創(chuàng)新單元
科技獎勵
科技期刊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工作動態(tài)/ 更多
文化副刊
中國科學院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部
語音播報
體細胞多能性重編程技術可通過使用重編程轉錄因子(主要是Oct4,Sox2和Klf4)將已分化體細胞轉化為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該技術于2006年首次發(fā)表,山中伸彌教授因此成果于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然而,該技術涉及的確切分子機制仍然有待研究。Jauch團隊專注于研究Oct4和Sox2轉錄因子及其在重編程過程中如何發(fā)揮主導作用。通過利用基因組學技術比較野生型和突變體Oct4與Sox2的結合方式后,他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Sox2而非Oct4是開啟體細胞重編程的關鍵因子。在重編程起始階段,Sox2“攻擊”和“喚醒”體細胞中處于沉默狀態(tài)的多能性基因,這是激活它們的首要條件。Oct4在這一階段對體細胞特性的抑制并不重要,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然而,為了最終打開相關的基因網絡以建立多能性,Sox2和Oct4緊密合作,共同完成這項工作。在重編程后期,Oct4逐漸起主導作用。一旦細胞變成多能干細胞,多能性的維持對Oct4與Sox2結合的依賴性大大降低。而Oct6因結合不同的基因組位點,并且缺乏與Sox2結合的偏向性,因此不能取代Oct4進行多能性重編程。這些發(fā)現(xiàn)解答了多能性重編程研究領域的一些爭議問題,將為改造Sox2,Oct4及相關因子以更快速、高效和可靠地進行細胞重編程提供方向,為最終實現(xiàn)干細胞和再生醫(yī)學的臨床應用提供可能。
這項研究由中美德三方科學家合作完成,得到中科院、世界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等多方面的經費支持。
廣州生物院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起始分子機制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 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 1996 - 中國科學院 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02857號-1
京公網安備110402500047號
網站標識碼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qū)三里河路52號 郵編:100864
電話:86 10 68597114(總機)
86 10 68597289(總值班室)








